长期来,中国的印刷市场始终是胶版印刷占绝对统治地位,而后是凹印、柔印、丝印,后二者在印刷市场中的占比应该都属个位数,数字印刷设备的销售这几年虽有异军突起之势,但按照总局的统计也就是1个百分点左右(考虑到大量存在的并未获取数字印刷许可证的数字印刷生产能力,民间认为数字印刷的市场占比应该在印刷总量的2-3%之间),远低于国际市场已达14%的平均值。当然,这几年伴随着环保压力的加大,对环境负面影响相对较小的采用水性墨的柔版印刷与数字印刷的量有所增长。包装印刷产能的情况与上述基本面大体一致,区别仅在于采用凹版印刷工艺从事长版包装印刷的比重更大些,因为制版成本相对昂贵的凹版便于在大印量的生产中加以分担。
也正是因为包装印刷生产中大量采用凹版印刷与胶版印刷的原因,2012年9月由环保部起草出台的《十二五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规划》即把包装印刷行业列入重点治理规划目录,次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更是明确提出在石油化工、表面涂装、包装印刷行业试行VOCs排污收费,实施综合治理 ,处于雾霾重灾区的首都北京只不过是首当其冲而已。
毫无疑问,在印刷生产中存在着VOCs等污染物的排放问题,对环境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印刷企业也理应为保护环境作努力,只是在经济相对困难的形势下,在治理与处罚的关系上、在监测手段与收费标准等事项上做得更具操作性,更贴合实际,企业在主观上可能更容易接受,工作上也会主动些。何况现有的环境治理方案都会要求企业有相当大的一笔前期投入,采用活性炭吸附方案每年更换炭芯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有环保治理机构明确表示,他们现在能做到的是:治理所需费用不大于未作治理企业需要支付给政府的排污费用。由此可见,要最大可能的降低这部分开支并非易事。
当然,传统印刷面临环保要求提升压力的时候,对数字印刷在包装领域的推广应用可能会是件好事,只是对外依赖度很高的数字印刷设备与耗材,只要其高昂的生产成本不能出现让人感受得到的降幅,进一步推广应用的难度客观上就会提高。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人口仅有数千万的德国,富士在德国的个人画册加工中心,每天几千本装帧精美的精装画册从这里产出,圣诞节旺季更可能超过万本 ,而在每年有着上亿名赴海外旅游的中国国内,同类画册的量显的少之又少的原因所在。量与价的关系是供应商需要思考的问题;调动国内的技术力量,走数字印刷设备与耗材国产化道路是政府有关部门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否则,在这一领域,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话语权也会越来越小。